四川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家袁诗荛——笔走龙蛇掀狂澜 铁骨铮铮写忠诚
发稿时间: 2021-03-22 08:40    来源: 绵阳日报
  摘要:阳春三月,万物华实,位于盐亭县境内的袁诗荛烈士纪念园这片红色故土迎来了各方游客。袁诗荛烈士纪念园内绿树成荫,在阳光的照射下,更显庄严肃穆。

    袁诗荛烈士纪念园内的雕像

  

  袁诗荛烈士墓

    红色记忆

    中共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协办

    阳春三月,万物华实,位于盐亭县境内的袁诗荛烈士纪念园这片红色故土迎来了各方游客。袁诗荛烈士纪念园内绿树成荫,在阳光的照射下,更显庄严肃穆。

    “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好,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辈更要多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,弘扬和传承他们的精神以及红色文化,以此激励我们积极向上,努力工作和学习,让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,人民越来越幸福。”从绵阳城区专程过来的程雪璐女士读了不少关于袁诗荛的史料,“袁诗荛烈士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,他和许多先烈一起,唤起了四川一代新青年反帝反封建思潮。”

    “袁诗荛烈士是四川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家,在四川党史上有重要的地位。”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余正道说,袁诗荛是四川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,盐亭革命武装斗争领导人之一。

    □蒲宜辉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文/图

    追随马列 奋起传播红色火种

    “这里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各地中小学校、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开展祭奠活动的重要场所。”纪念园的工作人员袁思静说,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缅怀袁诗荛。钟灵毓秀的盐亭,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先烈、仁人志士。最让后人敬仰的便有袁诗荛。

    1897年5月18日,盐亭县柏梓镇龙顾村,一位男孩呱呱坠地,这就是袁诗荛。他的祖父袁辉山希望孩子能诗书立身,德效尧舜,故名“诗荛”。

    袁诗荛十岁时,母亲病故。从此,他跟着祖父读书。在艰苦的年月里,他亲眼看到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平,深切感受农民的疾苦和希望,在心灵上产生了追求光明,反抗压迫的强烈愿望。

    1915年,18岁的袁诗荛考进遂宁省立第三师范学校。“在这里,袁诗荛心中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火种。”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,当时,遂宁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著名的革命者孙炳文的领导下,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日反袁爱国运动,袁诗荛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影响,政治觉悟很快提高。

    1916年春,全国倒袁义师蜂起,中国民主革命家张澜在南充招募学生军。袁诗荛激情满怀,愤然投笔,前往应募,成为一名反袁战士。倒袁后,他即申请退伍,返回学校。

    这时,洪北川校长因倡导爱国运动被政府撤职,派来一位卢姓校长接任,全校师生通电反对,游行示威,拒绝新校长到校。在这场择师斗争中,袁诗荛和另几位同学被校方开除,他满腔愤慨,辗转来到成都,在一所私立中学补习。

    1917年夏,袁诗荛考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。“他的好学不厌,不是为了将来升官发财,而是为了更能对人民做出一番事业”。中共绵阳地方党组织创始人张秀熟曾这样评价他。

    入校后,袁诗荛领头掀起自办伙食风潮,既打破封建管理体制,又号召青年突破万般皆下品的封建剥削意识,重视劳动,体察民生。

    在一次集会上,一个最让群众不满的学监宣布了许多管理学生的条款,同学们越听越不耐烦。袁诗荛昂然起立,要求发言。他走上台去,对学校的管理、教学工作,严肃尖锐地提出批评和建议。他的意见充分反映了同学的要求,命中要害。在他的带动下,同学们争先恐后要求发言。学生们的迫切要求,迫使学校不得不作一些让步,对那些不合理的管理条例进行部分修改,这次学生斗争的胜利,开始突破成都高师封建专制的权威,学校中逐渐有了一些民主的气息。

    1919年5月4日,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风暴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。

    这时,关于北京“五四”运动的报道犹如巨型炸弹,震醒了苦难的四川人民,革命的怒潮喷薄而出。

    袁诗荛担任了四川学界外交后援会副理事长,成为成都“五四”大潮的领头羊。

    5月17日早晨,袁诗荛利用早餐时间,在食堂向同学们宣读了报纸上的有关报道。在他的带动下,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,食堂立刻变成了会场。经过热烈讨论,大家决定全力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。

    “袁诗荛代表成都学生拟通电、发宣言,组织了空前规模的示威游行。”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科科长王仕春介绍,袁诗荛带领学生上街宣传,串连各校师生罢课、游行和集会,组织群众到督军署和省长公署请愿,并多次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说。

    激流勇进 鼓动青年投身革命

    “五四”运动后,袁诗荛一直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。

    “在袁诗荛的奋进过程中,四川马克思主义的先驱,江油人王右木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”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陶文元说。

    1919年秋天,王右木来到成都,应聘于成都高师,任学监,他以高师为基地,积极从事革命活动。王右木十分器重袁诗荛。王右木在成都组织了马克思读书会,袁诗荛积极参加读书会的活动,开始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。

    为了做好宣传鼓动工作,袁诗荛于1920年5月23日创办了四川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《四川学生潮》。它的宗旨是:本革新革心的精神,作贯彻“民本”“工本”主义的主张,去改造罪恶重重的旧社会。《四川学生潮》旗帜鲜明,风靡一时,影响远在其他进步刊物之上。袁诗荛的文章,笔锋犀利,无所忌惮,直指反动营垒,引起了反动统治者的严重不安。

    “南充县立中学是袁诗荛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阵地。袁诗荛经常积极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,通过文艺形式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。”陶文元介绍,1921年1月,袁诗荛和王右木共同创办《新四川旬刊》,王右木任编辑,袁诗荛任经理。1921年夏天,袁诗荛从成都高师毕业,应张澜先生之聘到南充县立中学任教。袁诗荛利用一切机会开展革命活动。1922年2月,王右木又主持创办了《人声报》。袁诗荛被聘为《人声报》在南充的撰稿人和报纸推销员。“一大批热血青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熏陶下,积极投入到波涛汹涌的革命浪潮之中。”

    慷慨就义 浩气长存激励后人

    1925年,袁诗荛回盐亭县担任教育局长。他创办了国民师范学校和初级中学,亲自兼任校长。为了广泛地宣传革命道理,袁诗荛办起了油印刊物《牖觉报》。文体采用白话文和顺口溜,内容针对现实,反对帝国主义、封建军阀、苛捐杂税和土豪劣绅,报纸张贴在茶馆酒店、城郊路口,并在城乡各地散发,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。

    “1925年,袁诗荛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,实现了多年的夙愿。”王仕春介绍,袁诗荛为了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并把他们组织起来,特意编写了一部《新三字经》,二十年代,这部《新三字经》曾在他的家乡传诵,并石印成书,激发了农民的阶级觉悟和斗争热情,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,是一部通俗的革命教科书。

    1926年春,中共四川省地方组织在重庆正式成立。在四川党组织的领导下,革命浪潮很快席卷了巴山蜀水。1927年1月,成都各界在少城公园举行庆祝北伐战争的胜利。袁诗荛利用机会进行革命宣传,“他从中国的现状讲到国民革命的目的和北伐的目的。他的演讲生动通俗,立即吸引了人群,群众情绪顿时高涨。”

    1927年3月,袁诗荛来到潼川(即三台)。当时潼川是中国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部所在地,军长为田颂尧。他以特派员的身份担任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和田颂尧的高等顾问。为了散布革命的火种,袁诗荛和当地进步人士一起筹建了潼属联立高级中学(今三台中学前身),由他担任校长,兼高中校筹备主任。积极宣传马列主义,为三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播下了革命种子。

    1927年秋,中共四川省委调袁诗荛到成都担任中共川西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。袁诗荛的公开身份是成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务主任。在师大附中,袁诗荛把讲台当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,他上三民主义课,讲的是共产主义的道理,号召反对军阀混战,打倒帝国主义。他在附中举办民众夜校,教工人识字,向工人讲授革命理论,还给工人放映介绍十月革命的幻灯片。他创办革命图书馆,室内陈列着《向导》《新青年》《中国青年》《共产主义ABC》等革命书刊。

    1928年2月16日黎明,袁诗荛不幸被捕。“袁诗荛不怕死,革命者杀不绝!”袁诗荛临刑前正气浩然,毫无惧色,显示了中国革命者视死如归的伟大气概。他极力高呼:“打倒蒋介石!打倒帝国主义!打倒军阀!中国共产党万岁!”震天的口号刺破长空,经久不息。

    “他的一生虽然短暂,但英名传颂千秋,光辉形象永留人间。”正在这里瞻仰先烈的市民邓斌说,作为一名中共党员,要以先烈的英雄事迹为榜样,铭记历史,不断激发自身的爱国激情,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平时工作中。

    盐亭县的一名干部说,要大力传承和弘扬烈士精神,攻坚克难、开拓创新,为盐亭在“十四五”发展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!

    袁诗荛烈士纪念园义务讲解员谢斌是本地人,从小听着袁诗荛的故事长大。他告诉记者,作为袁诗荛故里人,有责任和义务把袁诗荛烈士这种精神宣传好,把革命烈士故事讲好,让更多的人知晓。

编辑:李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