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00人参加红军 梓潼掀起革命浪潮
发稿时间: 2021-02-20 08:46    来源: 绵阳日报
  摘要:1935年4月3日,为牵制和阻击绵阳、成都方向的川军,确保红军主力西进,红四方面军左路红四军主力分别从剑阁、苍溪、阆中、南部等地进军梓潼。在进军梓潼过程中,红军先后发起凤凰山、石牛、长卿山等战斗,进而占领梓潼县城及全境。

许州镇天宝村的梓潼县红军纪念园

  1935年4月3日,为牵制和阻击绵阳、成都方向的川军,确保红军主力西进,红四方面军左路红四军主力分别从剑阁、苍溪、阆中、南部等地进军梓潼。在进军梓潼过程中,红军先后发起凤凰山、石牛、长卿山等战斗,进而占领梓潼县城及全境。

  2021年2月17日,初春的阳光照在身上,暖洋洋的。记者来到梓潼许州,这里有久负盛名的红军桥。看着桥头立着的“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许州红军桥”石碑,听着当地人讲述红军桥的来历,脑海中不由得翻滚起红军在梓潼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。

红军纪念园的苏维埃遗址纪念碑

  红军英雄事迹 浸润梓潼这方热土

  “红四方面军在梓潼境内的革命斗争,给梓潼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,梓潼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,全境均为革命老区。这段血与火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,浸润着梓潼这方热土,激励着梓潼儿女奋勇前行。”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文一直在研究这段历史。

  1935年4月,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,向川西和甘南发展,打响了“梓潼战役”,兵分七路进入梓潼境内,经近20天的激战取得胜利。随后,红四方面军进驻梓潼,在当地宣传组织发动群众,开展党政建设,组建3处县级、5处区级、17处乡级、139处村级苏维埃政权,产生各级苏维埃干部698人;组建各级地方武装游击队170个,游击队干部320人,游击队员6500人。7000余人参加红军,经上世纪80年代清查,有姓名可考的359人。

许州红军桥

  “红军在梓潼的战斗非常激烈。”刘文介绍,红军在梓潼发生几场战斗,为革命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,“主要有凤凰山战斗、石牛阻击战、长卿山激战、夺取梓潼县城战役、三道坎战斗……”

  1935年4月3日,红军进入梓潼县境,首先扼控各地险关要隘和高山碉堡等制高点,逐步向县城逼近,并采用小分队晚上摸哨和打搜索战等作战形式,扫清障碍,逐步缩小对县城的包围。4月5日下午,敌军命令驻守牟家坝、柳家湾一线一个营的兵力发起攻打凤凰山红军的战斗。红军为诱敌深入,先向凤凰山碉堡转移,后又向董家山碉堡转移,待红军增援部队赶到,便利用有利地形猛力向敌军合击,当场击毙敌营长一人,敌军溃退躲进梓潼城里。

  红军为逐步紧缩对县城和长卿山守敌的包围圈,截断敌军黄鳌部与魏城、绵阳间的联系,决定首先端掉石牛堡驻敌巢穴。4月12日凌晨4时,一支红军小分队从雁门寺山上急行军,摸到距石牛堡一里多路的石牛山碉堡、哨棚,首先干掉了敌军的岗哨,随即猛扑敌军的营房和碉堡,石牛山一百多敌军大部分被击毙。随后红军小分队与雁门寺山上许世友率领的一个团会合,乘势杀向石牛场镇驻守的敌军,敌人败退奔逃,先后在天宝山、青龙嘴被红军阻击,直至黄昏其残部逃至新桥。“至今,在长卿山还留有红军战斗的战壕。”石牛镇百姓说。

许州红军桥桥栏上的标语(灾后大桥维修复刻)

  1935年4月12日,红军控制了梓潼县城近郊的猪头山、羊头山、丝公山、青龙山、屏峰山和蛮洞山等制高点,将敌黄鳌部驻县城和长卿山的两团人马围困。黄鳌见势危急,令长卿山守敌向蛮洞山红军阵地发起多次进攻,企图打通从潘家祠到板桥子通往石牛堡、魏城和绵阳的道路,敌我双方在此展开拉锯战。直至4月18日上午10时许,红军指挥部命令丝公山、屏峰山等阵地的红军主力,同时向长卿山敌军阵地发起总攻。红军突击队从丝公山与白虎嘴两面夹击,很快攻下敌军团部,胜利占领长卿山。驻防县城内敌军见长卿山失守,立即倾巢而出,经南桥向魏城、绵阳方向逃窜。红军乘胜追击,在城南石马坝、火烧桥等地拦截敌军,缴获长短枪200余支,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无数。

  据王宏坤回忆录《我的红军生涯》记载:“上午12点,援敌来到了我军埋伏地点,一声号令,战士们如猛虎下山,扑向敌人,经过激战,我军歼敌近两个营,余敌狼狈地向绵阳溃逃”“三十四团攻入城内,敌人向南面突围,三十六团及时赶上,我军南北夹击,很快将敌全歼在城外”。红四军十二师歼灭川军二十八军据守梓潼城区的两个团后,1935年4月18日胜利占领梓潼县城。4月19日,红军以“西路军政治部”的名义,向全军各部队和各地区印发了战斗捷报。

  1935年5月10日,一支由两位红军率领的游击队,从梓潼县双龙场出发,向江油东安方向追赶红军大部队,途经陈家河石柱村三道坎时,受到双板、仙峰、江油中兴等地还乡团100多人的伏击,因寡不敌众,32人壮烈牺牲。

位于石牛镇的红军战斗纪念碑

  建苏维埃政权 红军宣传革命活动

  “为保证党和红军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在红色新区的贯彻执行,红军大力开展地方工作,积极加强政权建设。”梓潼县政协文史委王志明对红军在梓潼的革命活动也有研究。据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和梓潼县政协文史委提供的资料显示,红军占领梓潼后,积极建立县、区、乡、村苏维埃政权,各级苏维埃政权共有干部698人。建立梓潼县城、百顷坝、重华堰(1953年划归江油)3个县级苏维埃政权,共有干部12人(未计重华堰)。建立区苏维埃政权5处,共有干部15人,分别设在赵家扁、谢家祠、雍家扁、莲花寺、唐家桥。建立乡苏维埃政权17处,共有干部98人。建立村级苏维埃政权139处,共有干部573人。另外,在部分区乡还建立了贫农团、抗日救国同盟、少先队儿童团、妇女会等群众组织。

  红军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,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,分浮财,镇压豪绅,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,“一是全部没收地主土地,分给无地、少地的农民耕种;二是对中农实行保护。分地按人口平分,插上竹签,划定边界,并张榜公布。据资料记载:红军在梓潼期间,共没收土豪劣绅土地10万余亩,全部分给了穷苦农民。”王志明根据研究资料介绍,红军进驻梓潼后,在加强政权建设的同时,广泛深入地向群众宣传红军的主张,充分发动群众。红军的宣传形式多种多样,开会宣讲、街头巷尾宣讲、唱歌、演剧、编顺口溜、印制布告和传单等,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参加到革命斗争中去。

  7000人参军 保卫革命胜利成果

  “全县参加红军的有7000多人,绝大部分牺牲在了长征途中……”刘文说起这段历史,眼睛湿润了。

  在各地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,梓潼人民掀起了保卫革命胜利成果、大力支援红军的高潮。红军所到之处,群众热烈迎送,设立了大信陈、倒石桥、演武铺、上亭铺、马迎寺、乱石沟、弥江寺、石马桥、金观子、仁和场、三合坝、兴隆场、石牛堡、石香台、冷饭包、宝石桥、黎雅庙等17处红军接待站。为支援红军,群众积极制作军需用品,百顷、马迎、马鸣、县城、石牛堡、黎雅庙等地设立了缝纫组,为红军缝制衣服、帽子、绑腿、子弹袋等,日夜赶制军装。红军在梓潼期间,全县共筹集粮食250万余斤、银元1万余元,缝制军衣1万余件。

红军纪念园介绍

  为保卫革命胜利成果,梓潼的劳苦青壮年踊跃参军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县参加红军的有7000多人,绝大部分牺牲在了长征途中。红军离开梓潼时,全县有近1万人护送红军至江油,还有不少人护送红军至北川通口、片口、松潘、茂县等地才返回梓潼。

  红军撤走后,反动派大肆展开了对全县各级苏维埃干部和拥护共产党、红军的人民群众的反攻倒算、血腥镇压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梓潼被杀害的有红军及伤病员60余人、苏维埃干部145人,游击队员和积极分子447人。

  (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文/图)

  编辑:谭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