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养媳踏上革命道路
——记绵阳县第一位红军女战士贾克林
发稿时间: 2021-10-23 08:24    来源: 绵阳日报
  摘要:“如果孃孃稍微有点私心,我儿子就不至于现在还在打零工。她是真正的革命者,一心为公!”近日,坐在游仙区魏城镇竹柳村贾三高的三层小洋楼下,听着主人的回忆,记者对绵阳县的第一位女红军战士贾克林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  贾克林(翻拍于魏城镇和阳村党史教育室)

  1951年,贾克林(左二)全家与哥哥贾显生(右一)的合影

 

 邮票上的贾克林

 

 魏城镇和阳村党史教育室

  “如果孃孃稍微有点私心,我儿子就不至于现在还在打零工。她是真正的革命者,一心为公!”近日,坐在游仙区魏城镇竹柳村贾三高的三层小洋楼下,听着主人的回忆,记者对绵阳县的第一位女红军战士贾克林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  贾克林,绵阳县宣化铺(今游仙区魏城镇竹柳村)人。她曾是一名童养媳,10岁那年起早贪黑到婆家当佣人,受尽折磨。19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。曾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护士、延安保育院保育员、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干事。获二级红星勋章。离休前任浙江军区后勤部保密室保密员。2016年1月12日在杭州逝世,享年99岁。

  □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文/图

  跳出“火坑”踏上革命道路

  贾三高的父亲贾显生是贾克林的亲弟弟。贾三高听父亲说,孃孃贾克林和姑父赵明才第一次回到家乡是1951年。“那时候还没得我,孃孃、姑父和大表姐赵金琳回来的时候,全家人还合影留念。”贾三高指着照片,一一介绍。

  市委党史研究室的资料记载,贾克林在回忆起当红军的经历时,感叹不已。1917年6月,贾克林出生在绵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。当时因家里穷,孩子又多,在10岁那年就被送到大户人家做童养媳。大户人家根本没把她当人看,每天天不亮,贾克林就起来挑水、洗地瓜、煮饭。白天还要背着背篓上山放牛,把拣来的牛粪装进背篓带回家做柴火。常年累月过度操劳,贾克林发育不良,身材非常矮小。晚上,婆婆还要她纺纱。困了打个瞌睡,公公、婆婆看到后,就拿起木棍敲她脑门。贾克林只有到第二天凌晨鸡叫了,才能稍微睡一会。夜里饿了,就到地里拔红萝卜填肚子。这种苦日子一过就是6年,贾克林每天以泪洗面。后来,贾克林偷偷卖了婆家30多根木头,卖的5吊钱给了母亲生活。贾克林知道,如被婆婆发现,肯定会被打死的,自己铁定回不了婆家,惟有死才能摆脱痛苦。正当贾克林在选择是上吊还是跳河自杀时,邻居告诉她,去参加红军,跟着红军就有好日子过。1933年春天,童养媳贾克林从婆家逃出,在江油中坝遇见入川不久的红四方面军,便放开裹着的小脚参了军,踏上了革命的道路。

  桃李年华亲历艰苦长征

  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《精神风范》记载,1935年,一群十多岁的娃娃兵互相搀扶着走上长征路,贾克林就是其中一员。贾克林是卫生员,也是炊事员,背了一口跟自己身高差不多的大锅。一次遭遇战,她突然被什么东西从背后狠狠地撞了一下,直到战斗结束、队伍休整,才知一颗子弹差点打穿大锅。天上飞机轰炸、地上敌军追击,都比不上跋涉之苦。在饥饿的草地里,草根常常是唯一的粮食。“把草根上的污泥擦干净放嘴里嚼,味道还有点甜。”贾克林的回忆令人记忆犹新。而令贾克林最深刻的长征经历,是当年横渡大渡河的时候——她拖着马尾巴过了大渡河。为了躲避敌人,他们当时是晚上过河。大渡河很宽,水流很急,突然一股湍急的洪水涌来,正当水流要把她冲走时,她的手抓到了一匹马的尾巴,马儿出于求生的本能,奋力向岸边游着,将她拖上了岸。贾克林在回忆中讲了一个故事:一位红军团长为保护后方医院转移负了伤,过草地时难以行走,她们就抬着他走,看护了他好几天。因为部队要前进,负伤的红军团长把手枪交给她保管,希望自己伤好了能赶上大部队。没有想到,几十年过去了,她再也没有见到这位红军团长。她说每次看到那把手枪,都非常感慨。后来,她把手枪交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。

  战火洗礼铸就铁血精神

  贾克林在回忆中讲述,长征的时候条件艰苦得无法想象。过雪山途中,如有人要生孩子,年长的女兵围成一圈,就算临时产房了。和国民党军队碰面,并非动不动就开火。那时,红军最缺的是枪支弹药,红军队伍经常在半夜时分,悄悄做国民党哨兵的工作。等把对方说通后,便立即换上敌军的衣服,当领头的红军一吹哨时,他们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去,把敌人挂在墙上的枪给偷了出来。而此时,国民党的士兵还在做着美梦。

  行军中,如果正面遇见国民党的部队,他们就会齐声高唱:“你们只会欺负中国人,有种的,去打日本鬼子!”这招很管用,好多次都让对方放下了举起的枪。“每次说到打枪,贾克林都会激动地用双手做着瞄准、射击的动作,神情十分自豪,笑得特别灿烂。”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科长王仕春介绍。

  勤劳朴实深受毛主席影响

  贾克林时常回忆说,当年在延安时,她做后勤保障工作,负责照顾烈士和首长孩子的生活。那时,同是长征过来的赵明才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,他经常拿着主席的衣服去洗衣班,或许是偷懒,或许是找个由头与这些女兵们说说话,他把自己的脏衣服也一起拿来让贾克林她们洗。贾克林对他这个四川老乡毫不留情面,对赵明才说,你拿肥皂来我才帮你洗!

  游仙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代立介绍,当时,根据地的物资非常匮乏,一个警卫员上哪里找肥皂呀!贾克林说归说,还是帮赵明才把脏衣服给洗干净了。这个火辣的川妹子引起了赵明才的好感,而帅气的赵明才也让贾克林心仪。延河边上的这对红军哥哥和红军妹妹一来二去,就这么相识相爱了。平时,毛主席出汗比较多,补丁加补丁的衣服,也比较厚重。给毛主席洗衣服,贾克林丝毫不敢怠慢。没钱买肥皂,就到树上摘皂角,挤出一些泡沫搓衣服。贾克林能给毛主席洗衣服,她感到十分荣幸。毛主席朴素的作风,深深影响着她,就算是领袖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,也穿着打补丁的衣服。贾克林的女儿赵金琳回忆说,在她童年的记忆中,她的红军妈妈最爱唱那首陕北民歌《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》,每当她唱起那首歌,脸上就会浮现出少女般的羞涩,双眸满满地透着对那久远年代的深情怀念:“鸡娃子那个叫来,狗娃子咬,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回来啦!我的红军哥哥跟的是共产党……”

  延安对于贾克林来说,那是她一生中最难以忘怀和充满幸福的地方,“几回回梦里回延安,双手搂定宝塔山”!在那里,做过童养媳的贾克林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。

  以身作则发扬长征精神

  抗战期间,我军指挥员们纷纷带领部队奔赴前线,他们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根据地。军委为了解决这些父母的后顾之忧,决定成立延安保育院。经过严格挑选,贾克林被选调到延安保育院工作。她与其他工作人员发誓要严格保守每一个孩子身份的秘密,用生命来保护首长和烈士们的后代。贾克林在回忆中说,她们当时是用生命来保护这些红军的后代。她就曾经看护过李先念的孩子,现在想想,那场景就像昨天刚刚发生过。解放后,贾克林夫妇俩住在杭州,尽管他们自己有好几个子女了,看到十几岁的邻家姑娘冯旭梅父母双亡,便收其做干女儿。

  贾克林的老伴赵明才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员时,他们经常在工作上有联系,相互也有了一定的好感。1937年,赵明才去了新四军部队,过了一年,贾克林也跟着去了新四军。就这样,两个人开始了战地恋情。在1941年底,经刘少奇同志签字批准,贾克林和赵明才在江苏盐城结为夫妻。关于那段岁月,她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是——“打鬼子、拼刺刀,不怕!”这对老兵夫妇治家甚严,为子孙们解决个工作、说人情的事坚决不干。

  贾克林是《长征女红军巾帼英雄纪念邮票》80人之一。在和平年代,她艰苦奋斗,播洒爱心。她多次救助贫困山区孩子,给希望工程捐款捐物。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,每一次捐款从不落下。而电视里每每播放反腐新闻,她常常要站起来拍手称快。

  步入老年后,贾克林身体一直硬朗。一天,她在菜市场门口被汽车碰倒,围观者抓住车主不放,又叫来了救护车和干休所的领导。哪想到,不一会儿,贾克林竟然自己站起来,拍拍身上的泥说:“是我自己没站稳,人家开车挣点钱不容易,大家可别难为他了。”此后,邻居们对她的称呼从“快100岁的老红军”变成了“那个撞倒后自个儿站起来的老太太”。

  革命前辈的事迹一直在家乡被铭记。近日,在游仙区魏城镇和阳村,村干部贾友强带着记者来到原徐家镇的一个党史资料陈列室,贾克林的事迹和图片放在显眼的位置。“党员同志们经常来这里接受党史教育。”贾友强说。

  说起孃孃贾克林和姑父赵明才,贾三高一脸敬佩,“不仅对贾家没有特殊照顾,赵家那边也没有一个亲戚受到特殊照顾。但是,正是他们这样的革命者,为我们创造了新生活。”贾三高说,自己早些年一直辗转上海、山东、陕西,在工地上打小工,2008年地震后,贾三高回到家乡,修了小洋楼和一个院子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,“虽然儿子现在还在浙江打工,但是从来不去麻烦孃孃一家。”贾三高说,“革命前辈创建了新中国,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。”

编辑:李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