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初心地·(1921—1930)|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③:三个小故事 带你走进90余年前的这场起义
发稿时间: 2021-01-22 14:51    来源: 四川在线

  讲诉人:

  遂宁市蓬溪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侯建松

  “中国·四川红军第一村”项目文化总顾问 王益

  

 

  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

  牛角沟地处遂宁市蓬溪县、船山区两地交界处,距离蓬溪县城和遂宁市区都是25公里,因山沟形状像牛角而得名,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起源地。92年前,川军第七混成旅代旅长、共产党员旷继勋带领部队从这里出发,开启了历时40余天的蓬溪起义的序幕,为中国革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  

 

  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

  1927年,四川地区爆发了“三三一”惨案,全川陷入一片血腥恐怖中。1928年冬,旷继勋部队为四川临时省委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。旷继勋带领川军第7混成旅,来到距牛角沟10多公里远的遂宁县永兴场一带驻扎三、四个月。一方面,动员群众入伍发展党的组织,训练精兵强将提升战斗力,为发动武装起义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另一方面,旷继勋发现四川军阀邓锡侯、李家钰等地方军阀,企图借整编之机吃掉该旅,他果断向省委请示起义,以保存革命实力。

  中共四川省委批准了旷继勋率部起义的请求,并派出省委领导罗世文、邹进贤等人,赶到旷继勋旅部参与起义筹划工作。

  1929年6月29日下午至第二天凌晨,旷继勋率部从牛角沟出发,从西门、南门两路进攻,攻占了蓬溪县城,并建立了西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——“蓬溪县苏维埃政府”,得到了蓬溪百姓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拥护。

  

 

  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指挥部旧址

  “从民国初到1935年中央红军入川,四川地区大小战争达470次以上,几乎每半个月就有一次大战。为军费所需,军阀们肆意预征田赋税。当时在四川最流行的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:爹也穷,妈也穷,爹穷盖蓑衣,妈穷盖斗篷,细娃儿没盖的,抱个吹火筒。”

  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仅在井冈山部队体现,旷继勋起义部队也是这样。”王益讲述了几个流传当地的小故事。

  第一个是“玉米铜钱”的故事,行军途中,由于粮食供给不足,士兵饥饿难耐,见地里农民的玉米已经成熟,士兵委员会开会决定:烧玉米吃,凡掰一个玉米就卡一个铜元在玉米秆上,使群众利益不受损失。

  

 

  蓬溪起义宣誓场景

  第二个是“红飘带”的故事,起义前,旷继勋准备与大家召开军事会议,恰逢牛角沟一户村民置办喜事,他们就借着婚嫁歌声打掩护,和这户人家商量,先潜伏在这里,同时商讨起义作战计划。宣誓后,准备每人派发红带扎起,以便区分和城里驻防的国民党军队,但却因在遂宁城没有买到应有红布而发愁。正当旷旅放弃之时,这户人家的大娘发现了旷旅的难题,赶紧就让她女儿秀姑和正在坐歌堂的姑娘们把红色嫁衣换了,撕成了一条条红飘带,全部送给义军作了记号。

  第三个是“一碗救命饭”的故事,由于战争不断,百姓疾苦,完全吃不饱,旷继勋给当时只有六岁的牛角沟村村民王作松舀了一碗饭吃,王作松因此活了下来。老人家一直铭记这份情,默默守护着村子庙里旷继勋雕塑像五十余年,每天他都会给旷继勋上香,敬上一碗饭。

  蓬溪起义历时一月多,转战千里,途经10多个县,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两个。蓬溪起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,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,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贺龙领导的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开创,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中共四川省委领导军事、发动群众、创立政权的政治、组织和领导能力,为党和军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军政领导人才。

  蓬溪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和先声,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,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,在中共党史和军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。继蓬溪起义之后,其领导人和余部参加了第二年的江津起义、广汉起义。这对敌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,并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革命种子到处传播。

  2009年,旷继勋被评为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之一。目前,以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为基础,当地开发打造‘中国· 四川红军第一村’,深挖红色内涵,盘活红色资源,发展红色旅游。

  “近年来,‘中国革命老区’蓬溪持续推动红色资源开发,完成旷继勋纪念馆、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等维护提升工作。同时,举办多场大型红色文化活动,提升了蓬溪“中国革命老区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此外,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,加强与川渝周边毗邻地区革命场馆党史资源的共享、宣传、研究等方面合作,助推川渝毗邻地区红色旅游协同发展,打造共同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。”侯建松说。

  遂宁观察 邹霞 四川在线记者 陈君 王若晔 整理 摄影 高菀君